当前位置 :主页 > 淮南资讯 > 内容正文

寿州窑遗址

【 发布时间:2014-11-22 】


 
寿州窑,创烧于南朝陈,停烧于唐末,前后烧造约400余年。器型主要有壶罐、碗、枕、注子、盂、玩具及建筑材料等。 兴盛于隋唐,以首创黄釉瓷而著称于世,名列唐朝各大窑口第五,存世350年,失传1200年。
寿州窑是唐代七大瓷窑之一,陆羽《茶经》记载“(寿州)瓷黄色紫 ”,将寿州窑列为第五位。寿州窑以中原文化为主,兼含南北方文化,并具有地方特色。
今窑址附近犹堆积无数黄色瓷碎片和窑具,对研究我国古代陶瓷史有重要 
寿州窑遗址挖掘照片
寿州窑遗址挖掘照片(22张)
意义。
寿州窑,为我国唐代六大名瓷窑之一,窑址位于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当时窑系多以州名称呼,上窑镇在唐代归寿州所辖,故名寿州窑。
寿州窑发现于1960年,经过多次调查,陆续在淮南田家庵区(下窑)三座窑、徐家圩、费郢孜、李嘴孜及凤阳县武店灵泉寺东等地发现10余处古代窑场。其中以大通区上窑镇周围分布最为集中,从马家岗、余家沟至外窑,沿窑河两岸一带窑凸密集,残瓷片规程遍地皆是,形成长达四、五里的大窑场。历史上的寿州窑绵延几十里,规模巨大,曾是江淮地区的制瓷中心。
寿州窑创烧于南北朝后期,隋唐进入繁荣时期,五代逐渐衰落,历时300余年。早期以烧青釉瓷为主,青年釉中微闪黄色。产品有四系壶、高足盘、小口罐、瓶、碗、盏等,胎厚质坚,造型端庄凝重。器身往往有划花、印花、雕花、贴塑等装饰。器体多施半釉,釉色润滑。唐代以生产黄釉瓷为主,兼烧黑釉、茶紫釉和白釉瓷等。其中,黄釉瓷中由于窑温控制原因,又有黄绿、黄褐、蜡黄、鳝鱼黄等窑变品种。产品有壶、杯、钵、注子、盘、碗、枕、玩具和琉璃瓦等品种。装饰手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点彩、堆贴等,以斑斓的褐色点彩装饰最美,线条流畅,造型优美,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技术。
瓷器的制作方法主要彩轮制、模制和手制3种。圆形器物胎体用轮制,柄和嘴用模制后再用瓷泥和釉料配成浆水粘合一起;玩具都是手捏制而成。该窑的窑型为馒头窑。唐代窑为椭圆形,残长7.2米、宽2.7米,拱券顶,由窑门、火膛、火道、窑室构成。烧制方法,早期为垫烧法,晚期出现装烧法。窑具有三岔式和四岔式垫具,圆形高足式垫具、托具、窑柱、匣钵等。
寿州窑介于古代南北方瓷窑系之间,早期受北方青瓷窑影响很大,至隋唐时期,聪明智慧的寿州窑工们在长期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对制作工艺和烧造技术作了重大改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坯胎制作上普遍涂抹一层魄化妆土,使粗糙的坯胎表面光滑整洁,以衬托器表釉色的美观。在烧制技术方面使用匣钵装烧法,避免了烧造过程中因粘联、重叠带来的损伤,以及烟火对坯胎的熏染和落砂等现象,使釉面光润,色泽均匀,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增加了成品率。在烧窑方法上,改传统的还原焰火氧化焰,烧成黄釉瓷,这在中国陶瓷工艺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唐代寿州窑黄釉瓷器别具风格,产品多属民间日常生活用瓷,对当时生产民间用瓷的其他窑口影响很大。一些名窑如河北曲阳窑,河南密县窑、鹤壁窑,陕西铜川玉华宫窑,山西浑源窑、湖南长沙窑,萧县白土寨窑等受其影响,而生产黄釉瓷器。唐代陆羽在《茶经》一书中评价说:“寿州瓷黄,茶色紫”,被列为唐代六大名窑第5位。寿州窑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寿州窑现已重点划为管嘴孜、高窑、上窑医院住院部、柏树林和东小湾、余嘴孜等5个保护区,在每一个保护区范围内均落实了“四有”保护措施。1986年,淮南人民政府在上窑镇西北的山上,兴建了“寿州窑陶瓷陈列馆”,内收集有许多标本,供陈列展示。人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古代寿州窑的风貌,透过那些晶莹似玉的瓷器,为古代窑工们的精湛技艺所折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