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合肥资讯 > 内容正文

蝶变!合肥全球科研城市位次跃升至第20位

【 发布时间:2022-08-04 】

记者从合肥市获悉,自2017年1月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来,首个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建成、在建、拟建和谋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2个,装置集聚度位居全国前列,“九章计算”“铁基超导”“嫦娥钢”“质子刀”等一批国际领先重大原创成果相继问世,在量子信息、热核聚变领域研究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合肥市正从“创新高地”加速向“科创名城”蝶变。目前,合肥世界区域创新集群排名跃升至第73位,全球科研城市位次跃升至第20位,合肥主要创新指标稳居省会城市第一方阵。

全市已有、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2个

2020年9月,合肥国家实验室实现全国首批首挂,总投资43亿的实验室一期工程已建成,管理体系、科研体系、项目体系加速构建。

据介绍,合肥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已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等3个装置性能不断提升;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2个在建装置加快推进;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合肥先进光源等5个装置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强光磁集成实验装置列入国家“十四五”备选项目,谋划G60 高速磁悬浮通道合肥—芜湖试验工程。目前优化提升、在建、拟建和规划布局大科学装置已经达到12个,装置集聚度居全国领先水平。

除了大科学装置外,合肥还建设若干科学中心研究院。其中,对标国家实验室,打造高水平科学中心研究院8家,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未来技术、数据空间等研究院以及深空探测实验室、JH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相继投入运行,环境研究院正加快组建。“国字号”交叉研究平台加速布局。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合肥离子医学中心投入运营,多语种智能语音语言技术及国产化平台、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等进展顺利。目前在建及建成交叉研究平台达28个。

[]> []

规划建设总面积约19.2平方公里

记者了解到,合肥市坚持“生态+科技+安全+国际化”理念,依托科学岛及周边三十岗乡等区域,规划建设总面积约19.2平方公里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基础设施、商业休闲、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完善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城市服务等功能,加快打造“最美科研圣地”。

运河新城打造成“科大硅谷”

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市以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为纽带,汇聚世界创新力量,发挥科技体制创新引领作用,聚力打造创新人才荟萃、市场主体圆梦的新高地,创新机制灵活、改革系统集成的新特区,创新环境卓越、展示安徽形象的新窗口,创新要素引领、高端产业汇聚的新品牌,助力合肥加快成为世界一流的“创新天地、养人之城”。

记者获悉,为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肥市持续深化大院大所合作。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共建32家协同创新平台,打造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主阵地”,累计孵化、引进企业超1000家。

各类人才总量超200万人

十年来,合肥综合创新实力显著增强,获批建设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国家实验室落地合肥,合肥先后荣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国字号”创新品牌,稳居全国创新型城市十强、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清华大学发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1》中,合肥位居全球城市第39位、国内城市第6位。

记者了解到,十年来,合肥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热核聚变、墨子传信、九章计算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前沿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突破。2012年以来,合肥市累计9项成果入选科技部评选的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78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目前,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超200万人,其中,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1.4万人。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打造国际人才城,建设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外国专家工作室、海外人才工作站50家,合肥连续3年入围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前6位。

实习生 顾任玲 记者 沈娟娟/文 黄洋洋/图

原标题:合肥全球科研城市位次跃升至第2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