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黄山资讯 > 内容正文

有望由“实验区”升级“保护区” 听徽学专家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

【 发布时间:2020-02-21 】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议名单的公告,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入围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议名单,全国仅7个。时隔12年,徽州文化生态有望由“实验区”升级“保护区”,徽学专家就此纷纷建言,表达观点。

过去:

“实验区”成就斐然

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黄山学院教授,省徽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方利山曾参与当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申报。他说,12年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安徽、江西两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做了很多实事。

原市地方志副主任、调研员,程朱理学研究会会长翟屯建表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以来,我市做了大量工作,从对非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和产业化发展,到“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再到《徽州文化大辞典》的出版和《徽州文物谱系》的编纂,一步步走来,成绩显著。

现在:

保护工作持续进行

省徽学会副秘书长、绩溪胡适研究会会长方静说:“以‘一府六县’为主体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国之瑰宝,是前人留下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的历史学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新的时代,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徽州文化保护好并传承下去。”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涵了太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粹,我们现在对徽州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仍有大量工作可做。”翟屯建说,徽州文化是宋以后儒家文化在民间社会完整的体现和典型的代表,其所体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良情操,目前还没有发掘出来并在社会上大力提倡;徽剧是京剧之母,徽州是京剧的故乡,但我们在如何保护和传承徽剧方面,仍大有可为;徽州是“文献之邦”,徽州文献和徽州文书是“徽学”赖以成立的基础,本土对徽州文献和徽州文书的保护整理出版也可以继续加强。“目前我们一直在为之努力。”

未来:

“保护区”任重道远

“历经12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终于破茧化蝶,将‘实验’二字去掉,正式入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首批‘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议名单。”翟屯建表示,成绩固然可喜可贺,但徽州文化博大精深,未来仍有大量工作可做。如何打破行政体制的割裂,整体进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才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各方的努力。相信,随着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正式设立,这一问题能够得到各方呼吁,切实得到解决。

方利山说,现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正式成立,有利于黄山市文化、旅游、生态的建设,黄山的担子更重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唯一跨省的,需要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协调机制和保护规划,要严格按《管理办法》实施。因此不但要全民提升自觉性,政府部门还应高起点将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好。”

方静认为,今后可以从两个方面加大保护区保护工作,一是提高全民自觉保护共识,营造人人参与保护的群体氛围。让大家认识到,人人都是徽州文化生态链中的一环,都是文脉传承组成一分子。这是保护区与个别文物保护的不同之处。二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是一种国家文化战略,要站在政治高地来推动各项保护措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责无旁贷,要主导协调保护行为规范,有关美丽乡村建设、城乡一体化、文化旅游等政策出台,都要有文化保护的硬性指标,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另外,乡贤的示范作用也很重要,有关乡村自治、风俗传承及水口、祠堂、民居等保护,这些人也是保护徽文化的关键。

黄山市中华职教社主任、市政协原副主席、十一届安徽省政协常委张俊杰认为:新安江是徽州的母亲河,既是一条生态佳风景美的河流,也是一条历史文化极为厚重的河流,更是连接徽州与长三角经济文化的河流。今后,应把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结合进去,从流域、历史、经济三个维度拓展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边际,把我市的融杭与保护区建设紧密融合在一起。

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安徽省徽学会副会长卞利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列入全国7个保护区公示名单,可喜可贺,也实至名归。但要注意的是,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如何携手婺源和绩溪成立相关机构,将保护区保护工作做细,任重道远。”